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 VERSE 2022|第59屆金馬獎系列專題 ❍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今年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他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導演林靖傑以《大俠胡金銓》入圍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攝影 / 蔡耀徴)

綜觀今年的台灣電影,紀錄片格外亮眼,題材十分多元,其對於社會的關注與批判力道不曾稍減,也依舊有影像創作者對於自身生命經驗的深度思索與探尋。除此之外,從年中到年末的院線也持續有幾部人物傳記式的高規格紀錄片上映。值得一提的是,這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以及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林靖傑拍攝的幾部紀錄片都在今年內上映,其共通點則是製作期程頗長,且彼此重疊。最初的緣由,是2017年左右受到委託,林靖傑便開始決定以蹲點長期的方式,來記錄詩人吳晟的生活實況。「因為吳晟的作品跟生活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所以要呈現他的文學,不可能不好好呈現他的生活。這是與先前『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最不一樣的地方,」林靖傑說,「但長期蹲點,意味著必須要有一個小小的、固定的拍攝團隊。」若是團隊一直變動,對於被拍攝者而言,會難以取得信任基礎,對於執行層面而言,也難以培養拍攝的默契。

然而,維持固定的團隊,則牽涉到現實的經費問題。剛好,就在他為此煩心的時候,《大俠胡金銓》、《臺灣男子葉石濤》的案子找上門,幾經考量,利用幾個案子的預算來養同一個團隊。「既然知道這幾年要做作家的紀錄長片,無法脫身做其他事情,那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對我來說,同時做三個人物的紀錄片,大概是極限了。」

或許是因為先前林靖傑曾經拍攝「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王文興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更以此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得最佳剪輯獎,成績有目共睹,才會有這麼多委託都想指定他來擔任導演。對此,林靖傑則說:「可能是我的range比較大。對我來說,劇情片和紀錄片沒有什麼差別。它們就是創作的工具。重點是創作這件事。重點是你要創作。」

胡金銓,《大俠胡金銓》第二部曲劇照胡金銓。(圖 / 華映娛樂、國家影視廳中心提供)

找回被遮蔽的記憶

「我一開始就覺得胡金銓很難做。」

即使內心以創作為根本依歸,但談到《大俠胡金銓》,林靖傑開頭便這麼說。「會接一個紀錄片,一開始我通常是有把握的。接下來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到足,把該花的時間花完。但是胡金銓是我少數不是很有把握的。」

理由有二,第一,因為傳主已經過世,所以只能依靠資料、文件、訪談等來重構傳主生命故事,這點相對困難。但第二點則更核心且根本:在著手進行拍攝之前,林靖傑對胡金銓並沒有什麼共鳴。對於「五年級後段班」的林靖傑導演而言,約莫於高中、大學時期對電影藝術產生了興趣,而彼時啟蒙他的是開始在國際影展大有斬獲的台灣新電影。

那是80年代,台灣處於解嚴前夕,正醞釀著下個眾聲喧嘩的年代。其時,社會享受著經濟起飛的態勢,政治方面有勃興的黨外運動,而在思潮方面,則深受西方馬克斯主義的文化批判所影響。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新電影就像是在電影領域裡反映整個時代精神的產物,將電影從過往由黨國掌控資源的禁錮中解放,並提升至足以稱為藝術的境界。

林靖傑認為,胡金銓的美學和楊德昌、侯孝賢一代新電影導演的美學是南轅北轍的。(攝影 / 蔡耀徴)

「我們這一代電影人的養分,是來自這裡,我們感到驕傲的,也是來自這裡。」在這樣的潮流中開始影像創作,他所熟悉的,是楊德昌、侯孝賢的作品,但這些美學的高峰卻反而恰恰遮蔽了前一輩的電影與導演,例如胡金銓。

「胡金銓的美學和新電影的美學,完全是南轅北轍。所以在我過去的刻板印象,會以為他是老派、過時、保守的,是要被推翻、揚棄的。」然而,何以電影學術圈對胡金銓推崇備至?何以自己會對幾輩以前的導演如此陌生?這部紀錄片的出發點,正是這種愧疚。透過《大俠胡金銓》,林靖傑覺得自己彷彿找回了新電影之前的台灣電影記憶,重新發現了這位在電影藝術上追求極致的名導。

院線上映時,《大俠胡金銓》拆成了分開的二部曲,第一部《先知曾經來過》聚焦在胡金銓如何使用種種新式的拍攝手法與技術製作武俠電影,並開啟一個武俠片的新時代;第二部《斷腸人在天涯》,在時序上接續前一部,敘事主軸則是胡金銓風光一時後的淒涼晚景與未竟之業。

兩部片長總共約三個半小時,遠超過一般電影規格,資訊與內容也異常豐富,而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了讓未曾經歷過胡金銓風潮的晚輩觀眾們,能夠先透過第一部曲親身體驗一次胡金銓電影的魅力,提起興趣,第二部曲再開始講述關於胡金銓這個人的故事。

胡金銓過世媒體報導,《大俠胡金銓》第二部曲劇照 。(圖 / 華映娛樂提供)

大俠的人味與政治性

談到製作這部片最困難的部分,林靖傑說,是如何呈現出胡金銓的「人味」。

胡金銓作為一位深受電影研究者關注的導演,歷來皆有許多談論他電影的文章,然而從那些文字裡,林靖傑只能看到他在電影領域裡的建樹與成就,卻看不到他本身有血有肉的生命情狀。「電影取叫『大俠胡金銓』,對我來說,『大俠』是有人味的。很多時候,這些人物之所以能成其『大』,都是帶有悲劇性的,這源自於他們對於『絕對』的追求,對於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

在第二部曲中,勾勒出了胡金銓這樣一位追求極致與純粹的創作者,卻必須面對俗世與時代更迭所加諸的殘酷,而這便是林靖傑在試圖凸顯傳主人物的立體面貌,亦是最為觸動觀眾的部分。除此之外,電影訪談到胡金銓晚年在美國生活的舊友,也挖掘出過往的學術或評論文章幾乎不曾提及的胡金銓人際關係與第一手證言。

在第一部曲中,林靖傑也提出了一個過去較少被強調的視角:以政治電影的角度來看待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因為胡導演拍那些電影的年代還在戒嚴,談論政治是禁忌,所以後世在談的時候,大多也都只談他的美學、剪接、場景。但我覺得,他的政治性太不被看見了。」

林靖傑突破前例,嘗試以政治電影的角度來看待胡金銓的武俠電影。(攝影 / 蔡耀徴)

例如《龍門客棧》裡東廠與錦衣衛的奪命追殺,似乎就遙遙暗指著彼時無論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底下或是台灣白色恐怖底下,出自政治上的迫害。「在訪談的時候我丟出這個課題,但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沒有接這個球,只有製片人焦雄屏和影評舒琪有回應,這讓我滿欣慰的。」林靖傑說。「你很難說胡金銓的政治歸屬是什麼。他就是一個流亡者,一個無政府者,一個沒有辦法有國家認同的人。我看到的是這樣子。」

最後,談到此次入圍金馬最佳紀錄片獎的感想與期待,林靖傑的回應令人有些意外,卻也頗有「俠」味:「胡金銓作為一個重要的華語電影導演,而他最重要的經典作品都是在台灣的這個生命階段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的影壇幾乎都要忘了他。這次入圍,就像是金馬獎在回應胡金銓的重要性,也讓觀眾重新注意到他。這讓我很高興,也恰如其分。但至於得不得獎,就不在我的考慮之內了。」

比起自己的作品,林靖傑更希望得獎的是那些關懷弱勢、揭發不公,或是導演發現了某些非拍不可的題材,而決心拿起攝影機記下一切的作品。對他而言,這才是紀錄片獎項該有的精神。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盛浩偉 攝影/蔡耀徴 圖片/華映娛樂、國家影視廳中心提供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李尤
文字/盛浩偉 攝影/蔡耀徴 圖片/華映娛樂、國家影視廳中心提供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李尤

回到專題:❍ VERSE 2022|第59屆金馬獎系列專題 ❍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盛浩偉
  • 攝影/蔡耀徴
  • 圖片/華映娛樂、國家影視廳中心提供
  • 編輯/Mion
  • 核稿/郭振宇、李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