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哪,就在那
你是人生的演員兼玩家——嘉布莉·麗文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的第十部小說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以下簡稱Tomorrow)恰好現身,將遊戲設計師的現實帶至讀者面前。穿梭在遊戲烏托邦與殘酷人生間,發現有限生命中,活著、去愛與相伴有無限可能。
【讀到哪、就在那】邊過活邊讀書這回事,像是拿一本小冊子當書籤、
不管在真實或虛擬世界都對遊戲規則一竅不通的我,有陣子沈迷於遊戲直播。除了《絕命精神病院》(Outlast)兩小時驚悚完整版、日本直播主キヨ的《小小夢魘》(LITTLE NIGHTMARE)吐槽、到國動碎嘴玩《糖豆人》(Fall Guys),我看著主 Bo 大大們亂闖硬槓,一面噴飯大笑,卻也發現自己對遊戲的不拿手,蠻類似對人生的迷茫:有膽識的玩家會不怕死地試錯,尋找遊戲演算法裡設定的唯一解;我則在用樹狀圖思考人生時,總害怕想錯一步就會越走越遠,無論到哪都不器用。
反觀那些設計規則的人,可以任意把生命課題寫入遊戲、將虛寶轉換現鈔。在我身處的這個世界,虛擬與真實逐漸融合,令人焦慮納悶遊戲與人生的關聯究竟為何。正當此時,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的第十部小說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以下簡稱Tomorrow)恰好現身,將遊戲設計師的現實帶至讀者面前。穿梭在遊戲烏托邦與殘酷人生間,發現有限生命中,活著、去愛與相伴有無限可能。
是小說,還是掌上型遊戲機?
Tomorrow是嘉布莉・麗文漂亮的一次復活戰。
多年前她以《A.J.書店人生》(The Storied Life of A.J. Fikry)走紅,改編電影雖也成功殺青,近幾年作品卻遲遲打不進暢銷榜。疫情席捲美國後,居隔期間的麗文在家翻找兒時遊戲機,才想起自己當年是透過遊戲學會如何說故事。她於是起心研究遊戲文化,寫出這部「角色、遊戲產業與世界會一同變化」的成長小說。
Tomorrow這本書就像一台遊戲機,故事劇情橫跨30年,題材橫跨性別、疾病、情慾與遊戲文化,裡頭藏有多元宇宙。簡而言之,這是一對熱愛遊戲的好朋友,一同創業創作、各自長大的故事。若單看男女主角山姆(Sam)、莎蒂(Sadie)與馬克思(Marx)之間的情感活動,這本小說可以是純友誼、遊戲宅版本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而若進入主角的遊戲工作室打造的虛擬世界,這本小說則是任天堂式的「箱庭探索遊戲」【註1】,讀者能成為職業玩家,穿梭各種機制、題材和風格,體悟其中的現實隱喻,正如遊戲設計師莎蒂所言:「人生就是一場不平之役。」( “Life is an unfair game.”)
劇情設定聽來令人飄飄欲仙,但實際讀來,我喜歡的卻是這則故事的喜憂參半與變幻莫測,就像真實人生。
Tomorrow的主角自認是「創作有成、人生殘念」:山姆幼時因故殘疾後,性格日益邊緣且頑固;莎蒂則在男性霸權的遊戲界求生存,情緒逐漸混沌憂鬱。這兩個主角處處合不來、也談不了戀愛,但卻能從各自的人生磨難與才華出發,共同在遊戲設計中找到用以轉化痛苦的語言。即便兩人的生命道路只是斷續交叉,他們卻在遊戲世界裡維持著超越軀體的最強羈絆。他們不是情侶、當不成合夥人、甚至不是朋友,卻是人生的最佳破關 partner。
遊戲為虛實世界穿針引線
以下遊戲點評有雷,請小心服用!
這對搭擋所創造的遊戲世界,若不親自觀覽實在可惜。兩人的遊戲工作室善於研發前所未聞的遊戲腳本,也不斷追求美術巔峰:他們大學時期的冒險遊戲處女作Ichigo,姑且想作手遊《奧托的歷險》(Alto's Adventure),結合了莎蒂的古靈精怪、山姆的玩家野心,讓非二元性別的角色重演奧德賽式的尋鄉歷險記。
為追求場景精緻度,山姆不厭遊說莎蒂,拜託業界知名的教授出借遊戲引擎(小說家在一篇訪談說:能讓沒玩遊戲的讀者們為看不見的一台引擎動情,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兩個藝術家哭鬧推擠的合作模式,隨著工作室知名度上升越演越烈。
到了後作Both Sides,兩人乾脆將遊戲拆半各走各路,莎蒂追求精美的場景設定、山姆重返幼年陰暗的病院生活,結果製造出獨特路數,顛覆遊戲與人生「一直贏才能前進」的既定思維。工作室於是將其中設定延伸發展為 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 Mapleworld,在故事發生的年代,美國的同婚運動風起雲湧,遊戲成為包容各式族群的異托邦,山姆在虛擬空間舉足輕重,卻也樹大招風地在現實世界埋下危機。
嘉布莉・麗文關注虛擬世界的光明面。在Tomorrow的遊戲世界中,角色扮演是人物們跨越時空相陪伴的方法。人類帶著肉身活在混亂世界裡,會遇到身材走鐘、人事變遷等各種阻礙,使得我們難以摘下有色眼鏡與人交心。但經過遊戲的重新設定,現實世界看起來很難相處的同事,可能在另個宇宙裡當你的靈魂伴侶。
在高潮迭起的故事之外,小說家也透過這本疫情下誕生的作品重申,「玩遊戲的人不入世」的刻板想法早已過時。
元宇宙正發跡的世界裡,人們必須理解虛擬並非現實空間的代替,兩個世界互利共生,凡有人之處必有權力遊戲。遊戲文化學者中村麗莎曾討論「身份遊覽」(identity tourism)的危機:當人們能在虛擬世界透過裝置及指令重建身體,玩家必須在規則中建構身份認同,並且不斷自問「真實」的定義。
https://www.facebook.com/JimmyFallon/videos/788945052460076/
你是人生的演員兼玩家
讓我們重整一下遊戲和人生的關聯性:玩家雖可以透過遊戲逃出現實,人性煩憂無論在哪都照樣成立。但人生仍比遊戲複雜的多,因為真實世界裡,我們的靈魂還要承受肉體的苦痛、不美麗且不可控的災禍。
小說中,山姆的職業演員媽媽曾說:「任何一種遊戲都只能在被遊玩時存在,身為演員這件事也相同。人生至終,我們只能認識自己玩過的那款遊戲、活過的那個世界。」(頁91)努力玩遊戲、努力維持人設,英文裡的“Player” 有多種意義,沒人知道生命具體是什麼,你是人生的演員兼玩家。
Tomorrow的命題是老梗新用:馬克白的著名獨白,伊納利圖在 2014 年的電影《鳥人》(Birdman)裡即用過,大意是生命如戲影,人們只是短暫棲居台上的差勁演員。Tomorrow則將這段台詞加諸生性樂觀的退役演員馬克思之口,平反遊戲人生並非那麼消極不可控。
他說:「什麼是遊戲?遊戲就是明日、明日復明日,是無限重生與救贖的可能。只要繼續玩下去就有機會贏。沒有任何失去是永遠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的。」
人生遊戲的起始與輸贏,時常不是玩家說了算。可是人生就是明日復明日,無論未來發生什麼事,玩下去就對了。
P.S. Tomorrow 裡描述的諸多遊戲中,女主角莎蒂設計的小遊戲《Emily Blaster!》有真的被做出來!引用書中角色的原話:「這是我看過最血腥的文學遊戲。」各位狄金生迷、文學宅們可能會喜歡。
【註1】著名遊戲製作人宮本茂在製作《超級馬力歐》等遊戲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套「箱庭理論」——爲不同場景/關卡設計不同的風格、細節和玩法,強調每個場景的獨特性,增加玩家的新鮮感。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許瞳
一九九九年出生的台北女生,經常在散步,疲乏時則看書與電影。曾出版散文集《裙長未及膝》、《刺蝟登門拜訪》,記錄新世代的城市觀察。關注Z世代創作力,共同創辦《不然呢Brand New》青年文集。除了中文書寫,也透過英日翻譯將故事轉印為不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