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5春季年會 0
2025春季年會 0
牛排教父鄧有癸:從鐵板燒職人,到引領台灣高端牛排文化的50年傳奇

牛排教父鄧有癸:從鐵板燒職人,到引領台灣高端牛排文化的50年傳奇

在台灣說到牛排,鄧有癸會是打進腦中的第一個名字。這位縱橫餐飲界半世紀的大師,帶領教父牛排餐廳連續六年榮獲米其林一星,樹立業界無可撼動的標竿。

2024年,鄧有癸的餐飲集團有嶄新的佈局,台北東區「WAGYU CLUB」融合了全和牛燒肉、全和牛涮涮鍋、精品肉舖三大空間,當然也有非常厲害的牛排。講究一對一的尊榮燒肉火鍋服務,映射鄧有癸50年前初入餐飲業的鐵板燒職人精神——「my table is your kitchen」。

從鐵板燒煙霧而生

通常,當煙霧瀰漫的時候,就是很厲害的角色要出場了。

鐵板上隨著牛排油脂融化激成一陣氤氳,香氣充盈在整個空間,民國62年,鄧有癸意外踏進了餐飲業的大門,在台灣引進日本鐵板燒文化的先驅「新濱鐵板燒」開啟了他的武林。

少年時期的鄧有癸,很早便背負起家中重擔。在投入餐飲業之前,最初的工作是從事美術燈送貨員,住在狹小的違章建築裡,只要遇到下雨漏水便滿床泥濘,公司倒閉後他依循報紙徵人啟事找到了新濱鐵板燒,「當時沒有工作、沒有飯吃,印象深刻那是在下午三點,我最後一個走進去面試,一位日本人錄用了我。」「員工宿舍睡的是很好的彈簧床呢。」執掌多家餐廳版圖的牛排教父,走過世界各地探索烹飪美學,住過無數頂奢飯店,但最難忘是在困頓時支撐他的那張床。

樓上宿舍休息,樓下餐廳工作,他曾整整三個月沒有離開公司大樓,專心學習磨練,雖然艱難,卻成為他日後嶄露頭角的基石。正是在這段看似平凡的日子裡,他掌握了如何把食材的風味推至極致,成為如今揚名海內外的牛排霸主。

在新濱鐵板燒工作多年後,他在1990年與朋友合夥開設了「犇」鐵板燒,然後在30歲那一年去美國流浪見習,1996年帶著紐約Peter Luger Steak House、拉斯維加斯Tom Colicchio's Craftsteak等多家牛排名店的視角回到台灣,擔任餐飲顧問協助不少餐廳從零到一的開發,如在Sonoma Grill帝國牛排館開創了「老饕牛排」這道料理,又協助國賓飯店開設「A Cut牛排館」、擔任維多利亞酒店「N°168 PRIME牛排館」顧問主廚,如今只要講到「老饕」(肋眼牛排切分出的上蓋肉)便會直接聯想到鄧師傅的教父名號。

他不是從小就會煎牛排的天才神童,而是為求溫飽練就的一代宗師,靠自己與事業夥伴集到一手好牌。

完美,是心中的一震

鄧有癸心中的完美牛排,不只是一塊牛排,而是一種魔幻的時刻,是在特定的時機遇上頂尖的牛肉,而這是少到用手指頭數得出來的機遇。鄧有癸認為最頂尖的牛排來源,是溯源三代、家族和牛血統極佳的小母牛,肉質滑嫩度難以言喻,「就像牽女兒跟牽兒子的差別,女兒的手嫩嫩的,兒子就是硬梆梆。」鄧有癸用自己的日常幽默形容。

好的純血和牛品種就像賽馬,未孕的小母牛沒有用作育種卻上了餐桌,極其奢侈。小母牛的產肉少、肉質佳、大理石油花密度高,是優質中的優質牛排,至於產地?鄧有癸認為吃牛排可以放下產地迷思,好產地確實有更高比例產出好牛,但每一頭牛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值得細細品味。

圖 ∕ 日本和牛A5夏多布里昂圖 ∕ 日本和牛A5夏多布里昂

圖 ∕ 澳洲和牛M8+肋眼芯牛排圖 ∕ 澳洲和牛M8+肋眼芯牛排

「其實,對真正會燒牛排的人來說,F1就很好吃了。」F1國產牛是日本和牛與乳牛的第一代混種牛,雖然不是純血,但有著美國Prime等級或和牛A3等級的質感。在「WAGYU CLUB」更極致呈現日本和牛A5、澳洲和牛M8+的紐約客、肋眼芯,以及老饕與夏多布里昂等現切精品部位,搭配嚴選日本清酒與鄧有癸私選葡萄酒,這是牛排教父對「頂尖牛肉+職人服務」的終極詮釋,在從業50年的今天帶給粉絲們超大驚喜。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更多關於台灣牛排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 高麗音 編輯/ 高麗音 攝影/Thomas K.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 高麗音
  • 編輯/ 高麗音
  • 攝影/Thomas 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