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時尚設計師蘇家紘:緩慢,是工匠時裝的必須與必然

時尚設計師蘇家紘:緩慢,是工匠時裝的必須與必然

成立僅短短五年,「Chiahung Su」可說是當前最受國際注目的台灣時尚設計師品牌,其存在宛如異類,他不追隨潮流,也不依賴財團運作,個人風格獨樹一幟。在這個過度生產、浮躁不安的時代裡,蘇家紘專注低調,不與其它繽紛品牌爭妍鬥豔,習修高級訂製服起家的他,所做的衣服也非季度成衣。他在這兩個領域之間,以慢時尚的概念,找到屬於自己的「工匠時裝」之路。

今年奢侈品集團LVMH舉行的青年時裝設計師大獎「LVMH Prize」準決賽名單中,赫然見到台灣設計師品牌Chiahung Su名列其中,創立者蘇家紘說:「非常開心,原來我的堅持是有人欣賞的。」成立品牌以來,他就致力透過服裝這個媒介,保留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歷史與工藝。

服裝本科出身,大學畢業前夕,蘇家紘進入台灣西服店學習Bespoke的量身訂製工藝,之後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繼續深造男裝碩士學位,以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為目標的他,在這日漸荒蕪的古老工藝世界中愈鑽愈深,全心全意探索每個細節所隱藏的奇花異草,將瀕臨滅絕的珍稀工藝導入時裝系統。

2019年碩士畢業那年,他成立同名品牌Chiahung Su並發表第一季設計,而後2020秋冬系列於倫敦時裝周發布。他結合台日兩地的祖傳工藝,結合永續精神,打造出一系列具有中性、飄逸又侘寂頹廢的東方禪意作品,讓媒體對這位年輕設計師深感驚豔,深受國外buyer好評。

蘇家紘工作室書架頂端陳列著許多三島由紀夫的相關作品,他尤其欣賞那種直截了當的極端美學。當今大眾普遍要的是最快、最新、最流行的東西,他則走上相反的路,不問外面如何潮起潮落,永遠只專心在面料的研究上,「我設計的起點是布料,想像著這樣的布料適合哪種版型的衣服。」如同園藝的插枝法,只要有了一匹想法夠前衛、創意夠強壯的布,自會生長成一片花團錦簇。

為了心中那塊美麗的布,蘇家紘使用台灣原住民在山區和農村自家種植的紅花、石榴皮、墨染樹皮、桃花心木、番石榴葉等,採古籍記載的技術製作染料,且拜訪原住民耆老,與泰雅族的傳統工藝大師Yuma Taru(尤瑪.達陸,文化部授予「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合作,從手工製造紗線、染色,一直到最後的縫製,無法透過科技大量生產,全賴手工一針一線完成。時間在這裡慢了下來,彷彿將光陰的流逝織進了衣服裡,蘇家紘說:「有些織法在一天八小時的時程作下也只得兩寸布,非常耗時但也別無他法。」

取之於自然環境的內循環材料,必然要承受自然的變化,「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不同氣候、濕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出色,最終就會造成大貨跟樣品不太一樣,如果客人不能接受差異,那就是重來一遍。」

除了費盡心力的外層面料,蘇家紘對於其他細節的呈現也不馬虎,例如將1900年間的和服古董布料與台灣早年提花布料注入衣服內裏,把早期銀製湯匙裁切溶掉後重新做成戒指,釦子則用民國初年台灣的古幣經由手工鍛敲而成,這一切的固執都回應到品牌名稱的另一個含意,「Chiahung Su除了是名字英譯,我也將字母字首CHS,分別對應Cultural Historical Sustainability(文化歷史的永續),這也是品牌成立的宗旨。」

自立於潮流之外的先鋒

濃烈的布料個性賦予了時裝更為大膽的表述,在靜態中釋放,在張狂中克制,蘇家紘的衣服就像你父母穿了一輩子又能讓你再穿一生的傳家寶,然而他所做的不是所謂的「古著款」,反而是未來性的,他的先鋒感誕生自混合過去與將來、游離於潮流之外的品牌世界觀。

所謂先鋒,就是比別人更早一步去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研發過程中,耗費的成本非常高,因為完全沒有前例可循,靠的是不斷的trial and error,「雖然品牌成立的時間跟疫情完全重疊,看似沒什麼進展,但是我們利用這段期間嘗試了許多染料與布料,時間累積下來成了巨大的完整的資料庫,就算現在有財團砸錢創立這種『工匠時裝』品牌,也要花至少三年時間才能追得上。」

與AI是兩條平行線

如此強調歷史與手工的品牌,背後滿溢的是人的感性與情緒,所以蘇家紘並不懼怕被AI取代,「我尊重這項技術,但對它真的無感。」近期於各大產業掀起波瀾的人工智慧,擅長彙整大數據、抓住流行高點、快速設計出款式等這些人人追求的優點,都跟他追求的美學沾不上邊,「我的客人追求小眾、獨特、更注重品質的產品。歸根結底,想買的是他們覺得能代表自己的東西,而且背後有故事的論述。」

要做出能引起這種感覺的服裝,就必須以獨特的方式來生產,景仰著自己的偶像Geoffrey B. Small「極端手工」的態度,蘇家紘與他的工匠團隊安靜地在大稻埕工坊中,挑戰製衣過程中一道道的難關,把驚喜的工藝細節像電影彩蛋般隱晦地埋在衣服裡,有心人方能探驪得珠。傳統重手工到了極致居然就有了前衛的意味,總是在突破界限,先一步把服裝能到達的地平線推得更遠。

扭轉形容台灣男生的詞彙

因為資訊的流通,台灣人對於服裝的接受程度似乎正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然而,「在台灣只要穿得講究一點就會被人說標新立異,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個體本來就是相異的。」另外由於氣候原因,夏天常見到簡單的短袖、短褲和拖鞋,看似隨意灑脫,其實是隨便敷衍,「為了好看,我可以忍受這種熱,就是希望出門時不要給人一種隨便的感覺。」

蘇家紘除了用時尚保存文化與歷史,同時也希望能夠給台灣男生更多的穿搭選擇,「台灣市場小,但我仍把直營店留在台北大稻埕,為台灣人提供另一種穿衣風格。如果你願意接受這種穿著風格,就會有這等美感的品牌支持你。每個人互相影響下,或許有朝一日大家提到台灣男生的穿搭,不會再只有負面的形容詞。」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3 「在這時代,我們的時尚」,更多關於台灣時尚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世傑 攝影/陳怡絜 編輯/郭璈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
  • 文字/林世傑
  • 攝影/陳怡絜
  • 編輯/郭璈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