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時尚設計師陳季敏:「對我來說,時尚就像在玩扮家家酒。」從服飾擴散到全方位生活美學

時尚設計師陳季敏:「對我來說,時尚就像在玩扮家家酒。」從服飾擴散到全方位生活美學

高級訂製服品牌「JAMEI CHEN」擁有一群品味講究的信徒,創辦人陳季敏也是台灣最有影響力時尚設計師之一。美學風格始終不張揚的她,近年又更低調了,但這是經過三十多年陳季敏才敢放手去追的夢。

不必農耕的夜裡,陳季敏的母親經常利用時間替孩子做衣服。

物資匱乏的年代要好久好久才有一件新衣服可以穿,但陳季敏喜歡等待,等待從丈量、剪裁到車縫的漫長過程。無數個夜裡,她躺在床上想像新衣服的模樣,任憑睏意隨母親踩踏縫紉機的聲音逐漸升起。

國中畢業後,出生埔里農村的女孩想看更大的世界,和姊姊一起住進台北聚集最多舶來品的晴光市場附近。她從沒看過那麼多精美的服飾、珠寶、日用品⋯⋯尤其在1970、1980年代的台北,一切創新能量都在醞釀沉澱,陳季敏一邊念書、一邊打工,覺得未來充滿了可能性。

後來她進到一家專營日本生意的委託行工作,那是過去受顧客委託寄賣或出國帶貨的行業,每天與織品為伍,陳季敏終於發現自己對服飾的熱情——不過她沒立刻設計衣服,反而先做起櫥窗設計,且幾年間便在百貨林立的台北做出名氣,連後來人稱「台灣時尚教母」的徐莉玲都打聽到她。

徐莉玲一直希望台灣能褪下代工思維,挹注了許多資源在栽培本土品牌上,包括後來成立「設計家百貨」並將最好的一、二樓櫃位全部留給台灣設計師。「今天台灣沒有徐莉玲,我覺得時尚可能要倒退20年」陳季敏說。徐莉玲鼓勵這位喜愛服飾的櫥窗設計師創辦個人品牌,只是陳季敏那時自認沒天賦。

JAMEI CHEN 大安概念店是品牌目前僅剩的兩處店舖之一,而這其實是陳季敏刻意為之。JAMEI CHEN 大安概念店是品牌目前僅剩的兩處店舖之一,而這其實是陳季敏刻意為之。

直到她有次在法國看瘋馬秀(Crazy Horse)表演,魔術師摔碎一只盤子,拿起來便說這是「Made in Taiwan」。台下笑聲此起彼落,陳季敏下定決心要回台灣成立自己的時裝品牌。

不是高調,是講究

1987年「JAMEI CHEN」終於在徐莉玲所主導、台灣最時尚的「中興百貨」成立,並以高級訂製禮服起家,這是陳季敏做櫥窗設計時觀察到的市場缺口——她認為,台灣人並無在正式場合穿著小禮服的文化,以致空間與衣著之間時常缺乏協調性。

台灣社會長期崇尚搶眼的視覺風格,JAMEI CHEN卻以簡潔、俐落、細膩的相反姿態出眾,並於1990年代開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向世界詔告:這座東亞海島也能流利表達全球通用的時尚語彙。陳季敏自認受義大利文化影響甚深,初次踏上那片土地時她大為震撼,發現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持續創作出偉大的工藝品,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細節本身充滿講究,「而且和法國人的serious(嚴肅)不同,義大利的空間建築或飲食都有一種隨性自在的美,我覺得這跟民族性有關,我也覺得『自在』就會產生『自信』。」

既然對生活講究,對衣著當然也不會馬虎——陳季敏一直如此深信,非學院出身的她更實踐此理念作為訓練自己的方式,如她經常到國外旅遊吸收新知,並盡可能吃好、住好,「我是一個非常捨得投資的人——並不是我很富裕,而是我很捨得。」她說,「因為我應該要知道最好的是什麼,才能夠去有所比較。不能說我都住很便宜的地方,然後回過頭卻要做一個比較高級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JAMEI CHEN逐漸從服飾往生活面扎根,2000年成立的品牌支線「JAMEI CHEN‧Soft 家居系列」以一系列柔軟細緻的家居服飾為主;2012年起「JAMEI CHEN 另空間」則於尺度寬敞的空間內,展示服飾、器皿、花卉,並結合餐飲與藝文講座,向外擴散自身美學經驗,感染顧客、甚至非顧客的群眾。

陳季敏感嘆,台灣要是能多一點講究的心思就好了。「就像我看很多銀行穿的制服,那樣怎麼可能會有好的服務呢?⋯⋯之前我到外縣市的市長辦公室,我說你的員工是要來登山還是要來上班?」2005年,陳季敏操刀台灣高鐵員工制服設計,將這個案子看得比自己的品牌還認真,她力求這件每天都要被人們看見的制服要體現「服務是從細節開始」的精神,某種程度還要為邁入新里程碑的台灣留下一抹記號。

而後,高鐵制服成為台灣識別度最高、最美的制服之一,陳季敏的作品也走下伸展台,真正與大眾的日常緊密相連。

慢一點

JAMEI CHEN最多曾在全台灣擁有十多處據點,如今只剩兩處。陳季敏說這是有意為之。

六年前,她至南歐旅行,放慢生活步調,發現自己不想再跟著越發緊湊的世界拼命奔跑。之後大疫肆虐,百貨公司的合約陸續到期,她乾脆趁此機會減少實體店面與公開活動,專注經營個人生活,並回到工作室,將每一件禮服做到最好,甚至在2022年起捨棄量產、只採預購形式。

如今才是陳季敏最舒服的狀態,正如許久以前,品牌曾有機會透過代理商將觸角伸至紐約,但她不願意為了應付數量龐大的海外訂單,以至無暇顧及所有繡上自己名字「JAMEI CHEN」的服飾品質。而為了脫離資本市場綁架,陳季敏也始終不願意嘗試快時尚、網站通路,「我覺得美的東西要從『善』出發,不管是對待空間、布料、花花草草——比如快時尚其實是一種不環保的事情——那才能夠真的是美,感染力是很足夠的。」到了這個階段,陳季敏只想做她感到快樂的事,如果做不來,再退休也不遲。

緊鄰大安概念店的「JAMEI CHEN • CORNER」可容納選品、花藝、講座、展覽等,是一處有各種可能性的空間。緊鄰大安概念店的「JAMEI CHEN • CORNER」可容納選品、花藝、講座、展覽等,是一處有各種可能性的空間。

出乎意料的是,JAMEI CHEN的業績近年不減反增,或許是因為她更能專注在作品上,且有更多時間透過品牌私人活動與消費者相處、培養品牌忠誠度。「所以該怎麼說呢?它好像縮小,可是又變很大的感覺。」陳季敏幽幽地說,「也可能我有點年紀、有點累積了吧。」走過三十多年,她總算確定目前的方向是正確的。

海星的人

現為時尚評論者的袁青,1990年代曾擔任《聯合報》時尚線記者,參與台灣時尚史的開端。他認為JAMEI CHEN至今之所以屹立不搖,與品牌對於「生活風格」的塑造及堅持有關,「陳季敏販售的是一種安靜的力量。在這麼快速的世界裡面,也許陳季敏抓住了一種『慢』——雖然看起來不見得奇異、驚人,可是讓你不慍不火慢吞吞地感受它,你就不會忘記它。」而這並非陳季敏刻意為之,她的生活本就是如此,這讓JAMEI CHEN擁有其他品牌少有的真誠性,能以深沉穩健的力道說服消費者。

不過袁青觀察,自1990年代左右起步的這一批設計師成功後,幾乎看不到「後繼有人」,除了缺乏政府單位的有力奧援,網際網路發達後,如今的本土設計師還要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市場與競爭。陳季敏同樣認為大環境只會越來越艱困,但正是如此,她才希望下一代設計師能在越發快速的世界中,偶爾停下來,觀察內在,與自己對話,「我覺得現在應該是要減的時候,不是要加的時候。」

從台灣時尚起步時開始闖蕩,到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本土設計師之一,陳季敏自認從不追求獎項、國際舞台或自己的衣服給哪位明星穿過,若如今有那麼一丁點地位,那全是因為她把能力所及的事專注做好。有個故事她一直記在心裡:一人不斷將被海水沖上岸的海星往海裡扔,另一人經過告訴他:每天沖上岸的海星成千上萬,你救這幾隻有什麼不一樣?他說:對這幾隻來說,就是不一樣。

陳季敏是擲海星的人,一針一線,越慢越好。她仍然記得母親為她踩踏縫紉機的聲音,記得小時候喜歡玩扮家家酒的自己,那是小女孩在模仿母親生活。「我現在也覺得自己只是在玩家家酒。」她說,後來回想,人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是在築小時候的夢?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3 「在這時代,我們的時尚」,更多關於台灣時尚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攝影/韓承燁 編輯/DOMINIQUE CHIANG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VERSE VOL. 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韓承燁
  • 編輯/DOMINIQUE CHIANG
  • 核稿/高麗音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