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灣也是我們的家!」80萬移工在台灣:從失語困境到多元發聲

vol.27 封面故事〈和移工做朋友〉

「台灣也是我們的家!」80萬移工在台灣:從失語困境到多元發聲

截至2024年9月底,台灣的移工人口數已突破80萬大關,這群主要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大軍,已成為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勞動市場主力。隨著缺工浪潮白熱化,全球爭相搶工,台灣也開放移工變移民的政策管道,面對這群未來有機會成為台灣人的移工族群,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視角重新審視移工議題?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仍然記得,19年前去越南念書時,那種隻身處在語言環境皆陌生的孤寂感。

當時他正攻讀東南亞研究所碩士,去越南是為了學習語言,「但語言沒這麼容易在短時間內學會,英文溝通雖有進步,很多時候也處於雞同鴨講的狀況。」

隨身帶去的中文書籍頓時成為張正重要的心靈慰藉,他笑說:「我變得更愛看書了。只有在那樣的異國環境下,才會深刻感受到母語對於人的重要性。」

圖/張正圖/張正

身處在異國環境下失語的移工

人在異鄉失語的孤寂感,不只發生在如同張正留學生時的情境,還有來到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族群身上。

台灣在1989年開始引進東南亞移工,35年來,移工人口數逐年成長,截至今(2024)年9月為止已超過80萬人,成為台灣人口結構組成的第四大族群(註1)。

這群越洋而來的東南亞勞動大軍,支撐起台灣近半數勞動市場。他們大多從事以勞力為主、本地人不願做的「3K產業」──危險、辛苦、骯髒,包括農林漁牧業、營建製造業,以及家庭幫傭與看護工作。

在台灣人的印象中,這群移工大多安靜溫順,他們在工廠裡、工地中、漁船上,沉默地做著工作,僅在周末與同鄉朋友聚會時,才能聽見他們以母語交談聲中流露出的各種開心與難過情緒。

然而,素日裡的靜默,並非真的寡言或沒有情緒,而是一個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時,因為語言溝通障礙而產生的失語。

不少關注移工議題的著作與報導,都曾提到移工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因為語言溝通問題所遭遇的困境:「看不懂菜單,不敢踏進台灣人的餐廳」、「聽不懂店員的詢問,只能每天重覆吃一樣的食物」、「不熟悉大眾交通標示,不敢搭公車或捷運,放假乾脆待在宿舍不出門」。

越南裔澳洲籍的神父阮文雄,同時也是「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前身為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創辦人。20年來,他救助上千位遭受仲介剝削、雇主侵害人權的移工,並在2009年催生台灣《人口販運防制法》,被美國國務院表彰為「打擊人口販運的英雄」。

圖/神父阮文雄圖/神父阮文雄

這位人權英雄在2010年時決定赴澳洲攻讀成人心理學碩士,「我幫助過很多移工,但發現好像只幫到他們的外在,沒有幫助到內在,他們很憂鬱,我想要進一步幫助他們。」

憂鬱的原因有很多:想家、高額仲介費貸款債務、怕工作做不好被遣返等,這些都成為移工難以言喻的壓力。「他們睡不著、精神狀態不好,又因為語言不通,漸漸地更少講話。」阮文雄說。

他表示,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壓力,有很多機構單位給予援助,也可以就近向家人朋友訴說,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共通的語言表達出來,「但移工什麼都沒有,他們是孤單的。」

語言溝通障礙讓這群被視為「補充性勞動力」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只能將在異國工作的壓力、孤單、遭遇的壓榨,通通鎖進吃苦耐勞的身體裡,安靜勞動,無論到來或者離開,皆悄然無聲。

燦爛時光:以閱讀翻轉移工低階底層意象

自越南回台後,張正與同是媒體工作者的伴侶廖雲章,在阮文雄主持的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教授中文。

有一次,張正與廖雲章將朋友送他們的一本越南雜誌帶給移工翻閱,「那是一本有一半是廣告的免費雜誌,但他們看得好開心,甚至還將文字大聲唸出來。」

這讓張正回想起過去身在異鄉讀到中文書籍的喜悅,移工對於母語的渴望,成為他在2006年創立《四方報》的契機──一份以東南亞移民工為主要閱讀對象的多語系報刊。

《四方報》巔峰時期曾上架至便利商店通路銷售,發行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及緬甸六國語言版本。在智慧型手機、社群網路還不發達的20年前,是台灣東南亞移民工社群中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張正與廖雲章陸續在2014年開辦以移民工為發聲主體的「移民工文學獎」,2015年創辦全台第一家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2016年開始,每周日帶著裝滿各種東南亞書籍的皮箱,把燦爛時光「搬」到台北車站大廳,舉辦「地板圖書館」,讓移工假日在車站聚會時,也能就近借閱書籍。

張正知道,移工不見得喜歡讀書,「我沒有要讓所有移工都讀書的意思。只是我相信,一定有人像我之前在越南感受到的經驗一樣,在異鄉中對於母語的渴望,即使千分之一也好,如果你想要讀書、看母語,那我們提供一個場域給你。」

事實上,燦爛時光創立近十年以來,主要客群並非大眾理所當然認為的東南亞移民工,張正說,近九成為台灣人,剩下一成則是東南亞僑生,「開書店、辦文學獎⋯⋯做這些事情,我們更想要溝通的對象其實是台灣人。」

即便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獲得新知的管道早已不限於紙本,但「閱讀」始終是文明的象徵。移工雖為藍領,「但他們跟我們一樣,從小受過教育,擁有文化及閱讀能力。」張正表示。

張正說,當大眾看到移工讀書、寫字,甚至投稿移民工文學獎的畫面與意象時,「台灣人就會發現,他們不是我們想像中面目模糊、沒有知識、比我們低階的人,我們不能用非人化的方式對待他們。」

One-Forty:「移工人生學校」為移工開展歸國後新生活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就是曾經到訪燦爛時光的九成台灣人之一。

當時他剛結束大學畢業後國際志工的壯遊,因為在旅途中結識不少菲律賓朋友,返台後起心動念想要更加了解移工,開始頻繁接觸關注移工的社群團體,包括長期浸淫移工議題的張正與廖雲章。

圖/陳凱翔圖/陳凱翔

2014年,張正、廖雲章與一群朋友製作台灣第一個東南亞歌唱節目《唱四方》,在街頭錄製素人東南亞歌手唱歌的畫面,陳凱翔擔任節目志工,並因此認識更多移工,進一步了解他們在台灣的遇到的困境與需求。

廖雲章回憶,當時陳凱翔正在摸索如何切入移工議題,構想了很多點子。他觀察到不少移工未來回國後的夢想,是在家鄉開一間小店做生意,但卻缺乏基礎商業知識。陳凱翔就思考結合自己商學院的背景,開辦一間教移工如何賺錢理財的「移工商學院」,幫助移工規劃回國後的新生活。「他當時雖然沒有任何做生意的經驗,但我覺得這個想法滿好的,這也是目前移工議題中較為缺乏的一塊。」廖雲章說。

One-Forty的團隊就從創立移工商學院的想法慢慢建立起雛型,從一開始的理財課、開店課,逐步拓展為有中文課、攝影課、藝術創作課等多元豐富課程的台灣最大東南亞移工學習社群平台「移工人生學校」。

隨著能量越來越擴大,One-Forty不只關注移工教育,「只要是對移工有幫助的議題,我們都會去試試看。」陳凱翔說。

圖/陳凱翔圖/陳凱翔

組織成員多為年輕世代的One-Forty,擅長從日常生活議題出發,透過共創方式串連學校團體及企業投入,喚起大眾對移工處境與需求的關注。成立十年以來,One-Forty陸續與銀行、醫院、博物館、電信業者合作,面向遍及移工教育培力、友善移工職場、改善移工消費體驗等事項。

陳凱翔表示:「如同我們跟移工之間,是一種跨文化與語言的接觸,NGO在與企業合作時,也是一種跨越語言的溝通,要先理解對方的思考邏輯,才有機會一起共創新的產品、服務與模式。」

對於企業而言,關懷移工除了符合當今ESG、DEI的趨勢之外,擁有80萬人口的移工族群也是商機龐大的潛在消費者,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使其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加友善、良好的體驗,是不少企業關注的焦點。

例如,今年One-Forty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的「移民工友善服務計畫」中,即進行了全台首次的《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將移工的消費需求,直接對接企業的商業邏輯,搭建起移工族群與便利商店通路溝通的橋梁。

全家便利商店:面對移工族群,我們沒有理由忽視他們的需求

場景轉換到遍布在台灣大街小巷的全家。

配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拿著微波便當到櫃台結帳,拿起懸掛在櫃台側旁的「溝通友善墊板」,指著上面畫著豬、旁邊打叉號的圖示,以眼神詢問。店員馬上理解顧客想確認這個商品是否不含豬肉、豬油成分,他指著便當上貼的「NO PORK」標示,比了個OK沒問題的手勢。

溝通過程花費不到一分鐘。看似簡單的舉措,卻解決了移工長久以來最為困擾的兩大問題:語言溝通及飲食禁忌。

從今年7月開始,如果走進全家便利商店,會發覺部分店舖的陳列變得不大一樣。原先販售熱狗、蒸包機的區域,不僅規劃出「NO PORK」無豬肉熟食區,並出現雞肉熱狗、馬來糕等商品;咖啡茶飲的電子看板也改為中文、印尼文、越南文三種語言輪播顯示,耳邊更不時會響起東南亞語系的廣播。不諳中文的移工在消費時,不再需要面對比手畫腳仍說不清楚、身後大排長龍的緊張窘境,只要拿起放在櫃檯前方的溝通友善墊板,即可快速準確地與店員溝通。

這是全家與One-Forty合作的移民工友善服務計畫第一階段成果,而全家也是台灣大型零售通路商中,第一個針對移民工族群需求推出友善服務的連鎖通路品牌。

全家便利商店每一年都會進行環境消費趨勢掃瞄,掌握消費人口結構變化,他們也已察覺移工人口每年不斷成長的趨勢。「所有消費者在便利商店都應該享有同等的便利,如今移工人數已達80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族群,我們沒有理由忽視他們的需求。」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表示。

在決心推動友善服務計畫的過程中,全家先檢視原先的服務內容,思考如何優化提升。薛東都舉例,移工常使用FamiPort進行匯款、郵寄、叫計程車服務,機台本來就內建部分東南亞語系的語言切換功能,「但是在選單上卻是以中文顯示──明明要服務移工,卻不是用他們的語言,被服務的對象怎麼看得懂?」

這也反映出台灣人與移工相處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也許自認為沒有偏見,但不自覺地還是存有本位主義的想法,造成我們跟移工族群的隔閡。」薛東都說。

藉由與One-Forty全國首份《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的合作,全家更加理解移工的需求。為此,全家組成跨部門小組,各部門對於友善移工議題必須個別提出相對應的措施,例如商品開發單位需導入研發符合移工口味的產品、會員經營與電商部門需因應移工想加入會員的需求,在App系統中增加多元語系、營業與公關部門則籌辦提升員工友善移工意識的內部活動與訓練等。

對於全家來說,移民工友善服務計畫並非只是短期活動,而是企業品牌經營理念的重要一環,讓不同族群的消費者走入全家,都有回到家的感受,才是讓「全家就是你家」的口號具體實踐。

「我們希望此次計畫能帶動『善』的循環。」薛東都表示,便利商店本就扮演著滿足顧客生活食衣住行需求的角色,移工買東西、匯錢回母國、寄包裹回家鄉、跟朋友約聚會慶祝,都可以在便利商店這個場域中獲得滿足,以及與其他消費者同等的尊重與友善。

圖/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圖/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

全家也希望未來當移工選擇要去哪一間便利商店消費時,「會直覺走進全家──因為那裡有我看得懂的文字,不用害怕語言溝通障礙。」薛東都說。

當移工成為台灣人

「Linda是我們家的恩人,我非常感激她,如果不是她細心照顧我的爺爺奶奶,過去那些年我不可能長時間外出工作。」知名主持人曾寶儀表示。

她口中的Linda,是來自菲律賓的家庭看護移工,與曾寶儀一家擁有深厚的感情,每年家族合照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

圖 ∕ 曾寶儀圖 ∕ 曾寶儀

但對於Linda,曾寶儀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Linda與我的爺爺奶奶感情非常好,她照顧他們直到離世。奶奶過世時,她在台灣工作居留的時間已經達到當時最高年限,不得不離開台灣,無法送奶奶最後一程。」

曾寶儀的遺憾不是個案。台灣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已屆滿35年,即使一開始有著陌生與隔閡,不少台灣人成長過程中也充滿移工照護幫傭的身影,且在產業持續缺工的壓力下,民間不斷有聲浪要求政府延長移工在台居留時限。

檢視台灣引進移工的歷程,是一段充滿各方意見角力的過程,其中最牽動大眾敏感神經的問題,就是當移工因居留年限過長變成實質性的「移民」後,本地人就業機會與資源被掠奪取代的危機感。為防止移工變移民,政府在當初開放移工政策時,便訂定嚴格的「客工制度」(Guest Worker System)(註2)。

但隨著台灣將在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錢也請不到人的「大缺工時代」來臨,且受到同為亞洲移工輸入國的日本、韓國搶工的競爭壓力下,台灣也逐步開始鬆動原本的客工制度,不僅居留年限從一開始的兩年,一再延長至目前最高可達14年,更在2022年推出「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台工作滿一定年限,技能檢定與薪資符合資格,便可由雇主申請為中階技術人力,待符合《入出國及移民法》相關規定後,移工便可自行申請永久居留。

移工變移民、移工成為台灣人的管道正式開啟。

瑞士德語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曾說:「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他描述的是1950年代西歐國家引進外籍移工後,所產生的人權價值衝突現象。同樣的矛盾,也發生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中。

移民、移工甚至難民問題,是全球化時代中每個國家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不只台灣,世界所有國家都在思考,要如何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國家的人民共處。」陳凱翔認為,台灣社會雖還留存部分對於移工的偏見,但經過這些年政府調整移工政策,以及如同燦爛時光、One-Forty等團體的倡議與努力,大眾已慢慢具備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識,如今更吸引像全家這樣的大企業一起加入友善移工的行列。

「如果我們能善待移工,讓他們帶著在台灣工作的美好記憶回國,告訴家人朋友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將能吸引更多人願意來台灣工作,讓台灣成為亞洲移工輸入國的最佳『國家雇主品牌』。」陳凱翔期待道。

今年65歲的阮文雄每天行程依舊忙碌。除了提供受到壓迫的移工庇護之外,如今他也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引導移工抒發內心的憂鬱,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昨天睡得好嗎?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呢?」

難民出身、曾在日本當過移工的他,深刻了解移工身處在異鄉的孤單,也心疼他們遭受到不人道的對待。在他眼裡,台灣的移工權利還有許多要再去改進爭取的地方,但同時間,他也非常肯定台灣的民主制度。

「我是從越南來的,我非常珍惜台灣的民主。」他深切地希望,以自由民主理念立國的台灣,賦予人民享有自由民主的權利,「這裡頭的『人』,可以不只是台灣人,還包括遠道而來台灣工作的移工,他們跟所有台灣人一樣,都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

註解
註1:台灣的族群並非單純以民族血緣定義,而是參雜著語言文化、祖先原鄉祖籍等複合因素,原本四大族群包括: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族。移工人口在2014年突破60萬人,正式超越人口約58萬人的原住民族。
註2:為防止移工因長期居留取得永久移民的資格,勞力輸入國採取嚴格限制移工人數、來源、就業類別、居留時間,以轉換雇主及工作地點自由的策略。

參考資料
1.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台灣》(台北:春山出版,2023年)。
2.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台北:木馬文化,2023年)。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7 「跟移工做朋友」,更多關於移民工在台灣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梁雯晶 圖片/ 城嘉鴻 編輯/DOMINIQUE CHIANG、Shelley
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
  • 文字/梁雯晶
  • 圖片/ 城嘉鴻
  • 編輯/DOMINIQUE CHIANG、Shelle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