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7 封面故事〈和移工做朋友〉
台中東協廣場:歡迎光臨台灣小東南亞
上百家東南亞特色的店面在台中東協廣場裡林立,這裡不但是各國移工落地深根的地方,也是中部最能代表東南亞文化的場所。
老台中人習慣稱東協廣場「一廣」,那是「第一廣場」的簡稱。再有點歲數的,知道日治時期這裡曾是熱鬧非凡的「第一市場」,之後因遭遇火災,才於1987年改建為今日的綜合商業大樓。
建築所在的台中市中區,曾經坐擁全台灣最高地價,為台中的政、商與交通中心。直到2000年代城市中心移轉至西屯區一帶,舊市區沒落,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為街區做轉型。東南亞移民工首先為其注入新活水。由於鄰近火車站,一廣有大量移民工聚集,潛在消費力驚人,吸引台灣人或東南亞人進駐開設新店面,逐漸成為東南亞風格的特色商圈,2016年更名為「東協廣場」後,更確立了它往後的經營走向。
東協廣場一共有地上13層、地下三層樓,1樓廣場中央,一座如B級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地標很適合作為親友相約的地點。建築內,每一層樓都是一座天地,包含東南亞超市、餐廳,還有通訊行、鐘錶行、服飾店,甚至KTV、美容廳、夜店或旅館⋯⋯包辦了所有移民工(或本地人)的生活與娛樂需求。
位於商場3樓的「小鳳泰式料理」開業十餘年,店員皆是泰國人,由於老闆家鄉背景在泰北,特別在菜單上陳列一系列泰北特色菜:烤牛(豬)肉片、涼拌碎牛(豬、雞)肉以及涼拌魷魚。泰國有四大菜系(另一說為五大),而泰北因受與其接讓的緬甸菜影響,口味較其他地區的菜系溫和。小鳳菜單上的大宗仍是經典的泰式料理,少不了炒河粉、打拋豬肉、椰奶紅咖哩⋯⋯或迎合台灣人口味的炒飯、炒泡麵等,因此平時不只吸引泰國、越南、印尼人,台灣本地人也熱愛在這邊聚餐。
除了商場建築外,東協廣場周邊也孵化出各式東南亞雜貨店或餐廳,其中以曾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Hello Vietnam 河內美食成功店」最具知名度。老闆斐子晴出身河內,擅長越南鄉村小吃,店內招牌料理為血腸、豬腳肉、炸豆腐、炸春捲和米線組成,盛裝在竹籃的中「米線拼盤」;還有對台灣人來說相當稀奇的鴨仔蛋(Trứng vịt lộn)能夠嘗鮮,比起一般越南料理店,讓人更感覺貼近當地的風土民情。
斐子晴來自廚師世家, 22 年前來到台灣工作、結婚生子,在子女長大成人後決定開設自己的餐廳。幾年過去,她始終只做自己認同的道地河內風味,從一開始顧客幾乎只有越南人,到現在成為台灣人也喜愛、甚至視之為台中的代表美食之一,斐子晴以手藝和成績證明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
由於位處舊市區,東協廣場附近擁有許多屹立不搖的在地老店。如陳沙茶火鍋、正老牌香菇肉羹、阿坤麵(台中經典的豬血湯、乾麵加東泉辣椒醬),來到「青草街」則能踏查早期第一市場的歷史痕跡。隨著綠川的整治、閒置空屋與古蹟的活化,中區終於迎來復甦跡象,值得深入漫步探索,並成為一座城市多元文化共榮的新象徵。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7 「跟移工做朋友」,更多關於移民工在台灣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和移工做朋友——台灣,是每個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