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用藝術重構貓空文化,沉浸山林自然美好

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用藝術重構貓空文化,沉浸山林自然美好

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已成每年貓空的冬季盛典,今年又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攜手合作,將藝術作品設置於園內,為發展三貓地區跨出了一大步。里山川以落成130多年的道教聖地指南宮為核心,串連貓纜、動物園與貓空地區,一直秉持與自然對話、融合永續的精神,希冀引領民眾前往貓空體驗藝術、文化與茶產業。

除了有全臺最長的山區纜車、可上山眺望城市景緻,位處臺北盆地南緣的貓空,更以深厚的茶文化聞名,製茶工藝始終與這裡密不可分。

丘陵小山裡,溪谷的鬆軟地質長年被溪流夾帶的砂石沖刷成坑,形塑出「壺穴」式凹洞,用閩南語來說,這裡就像是皺孔(Liâu-khang),音譯近似貓空,因此得名。由於地區多雨,適合茶樹種植,也使這座秀麗山城盛產鐵觀音茶及包種茶,並發展成臺灣鐵觀音茶的第一茶鄉。

二戰之後,茶葉外銷沒落,直到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茶產業銷售才由外轉內。隨著政府於貓空設立全台第一座觀光茶園,以及茶農們相繼成立茶館帶動貓空茶業,讓昔日專注種茶的幽靜山地,開始因「上貓空品茶」熱潮而有了絡繹不絕的遊客,為這裡注入了新活力。

山城一直在變,唯獨空氣中飄散的淡淡茶香歷久不衰。

從指南宮到串連貓空

為發展貓空地區,臺北市政府於2014年開始實行「三貓計畫」,2021年再推動「三貓計畫2.0」深入串連貓空、貓空纜車與動物園(以貓熊作為象徵)。旨在呈現臺北市豐富人文歷史,打造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歷年都選擇市內一處透過臨時藝術作品與主題活動等形式,引領民眾探尋當地歷史脈絡,2022年就選在貓空指南宮,為貓空創造出吸引力。 

與貓空纜車站隔著山谷對望的道教聖地指南宮,是通往貓空的必經之地。古廟四周環繞綠意,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以至於成為臺灣西洋美術之父石川欽一郎、臺灣第一女畫家陳進等人的創作靈感,且附近座落彩墨大師陳陽春設立的陽春畫苑,讓此地深具歷史藝術特色。

2022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則使貓空的藝術性愈加鮮明。指南宮攜手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尤其提供場地為之塑造專屬舞台,讓原本因老泉山故地被大火焚燒而失去排練場的優人有了新場域。

時任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桔禾創意總監Jimmy(張漢寧)促成里山川的成型。

指南山與老泉山雖屬不同山頭,但距離相近。因為疫情,優人神鼓有幾年無法出國表演,轉而著重在地發展,Jimmy便居中牽線,「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成為開啟合作的契機,透過安排雙方會面洽談,而誕生全新文化品牌『里山川』。」這個品牌名稱,呼應國際行動「里山倡議」將自然與人共生視為目標,以挽救環境失衡的精神願景,同時承襲指南宮百年「山川祭典」的歷史傳統。

然而並非只是舉辦一次性藝術祭這麼簡單,如何延續合作才是難題。本身深根地方創生,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Jimmy,出於對歷史人文的興趣及脈絡性的理性分析,從指南宮的神話信仰裡找到了解答。

桔禾創意總監Jimmy(張漢寧),曾操刀萬屏東燈會、萬華區人孔蓋與北投納涼季,帶領的桔禾創意團隊一直擅長為地方說故事。

臺北城自古有金龍傳說,相傳盆地有一頭隱龍,龍尾在圓山大飯店的三爪金龍噴泉,龍頭則於二格山系的指南風景區,兩者皆是風水寶地。指南宮與圓山大飯店前身的日本神社一南一北守護著整個台北盆地。

「萬物皆有靈」是道教信仰重要的觀念。指南宮因位處雪山山脈二格山系進入台北盆地的起點,又是龍頭穴,從日治時期開始,歷年就以山川祭典鎮山龍,並祈福感謝大地山川神祇。但相較於其他公開祭祀的儀式,這個一年僅開放一次的祭典,過往都是低調進行。

Jimmy嘗試將藝術成分融入里山川——透過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結合百年祭典,讓公共藝術家結合山川祭典、優人神鼓演出,為品牌奠定了厚實的藝文基礎。

指南宮傳承百年的山川祭典。

指南宮後殿以往有座小動物園,居住蟒蛇、紅毛猩猩等珍稀動物,但隨臺北市立動物園建立,動物被捐贈給木柵動物園後,場地更改建成後山公園及登山步道,團隊起初就邀請優人神鼓在此進行首次表演。後經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跟文化局贊助經費整修,一層一層平台開始建立,搭配可道具收納的空間,有了樓梯、坡道讓神鼓方便移動。這處與周邊山林融合的戶外場域,才漸漸得以為優人神鼓專屬的環境劇場。

「這是臺北市最受矚目的環境劇場,而且是可以演定目劇的地方,運用自然為背景、山川為舞台,讓整個景觀地景融入一起演出,也是這三年逐步成型的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建設。」Jimmy說。

直到2023年,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出現。政府退居贊助角色後,這個區域品牌也正式將表演藝術、公共藝術跟宗教儀典全部涵蓋。有了更多發展機會,並納入台灣電力公司支持的祈福活動「千階祈願」。

指南宮本殿廣場前,有條自日治時期就建立的千階親山步道,是貓纜、公車等多元交通建立前,信徒徒步從政大附中走往指南宮參拜的主要路徑。一千多個階梯沿途皆有日式石燈籠林立,並有北部中低海拔的特有原生樹種竹柏,古樸又悠閒靜謐。2022年開始,優人神鼓參與臺北大縱走的「千階祈願參道縱走」,走的就是這條道路。隨里山川推廣這條參拜路線,優人神鼓也持續透過雲腳,帶領民眾捧著蠟燭上山祈福。

千階祈願帶領著民眾上山祈福,是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重要一環。

在地文化結合永續發展

一直擅長為地方說故事的Jimmy,時常緊貼在地連結的核心價值與永續發展。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構思融合島國竹材、專利LED技術的聖火火炬,或2019年位於屏東的台灣燈會選用黑鮪魚為主燈都顯而易見。

去年里山川開始與台灣電力公司合作,Jimmy也邀請曾為世大運打造聖火火炬的國內知名瓦斯加熱工具製造廠愛烙達,將台電電線桿上的廢棄變壓器二次瓷套管,加上不鏽鋼編織的燭芯,重新塑造為使用期更長的永心燈。「因為世大運有了初次合作經驗,當我說要做這件事,愛烙達也很有興趣,所以很快就答應。」這些環保燈具逐取代一盞盞燭燈,出現在千階祈願上。

永續精神也落實在貓空的公共藝術作品。2022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由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以鐵雕承載貓空人文歷史的《一起生活》。活動結束後被指南里認養,讓作品仍可與貓空當地民眾共存。

不管是做任何區域品牌,或者是做任何的創作,尊重在地文化向來是Jimmy堅持的事,他說:「我們不希望活動結束後,作品被拆掉,所以就要先想到是否獲得在地認同,進而讓地方認養,以及是否跟地方連結性夠高,我覺得這是永續中最需要被彰顯的。」

今年的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藝術家王振瑋運用園藝布料剩材塑造的布條裝置《山川縷縷》,以及藝術家張育嘉使用寶特瓶回收材料並融合互動燈光裝置,創作出作品《體操象》,同樣充分展現永續理念。

藝術家張育嘉的作品《體操象》。

藝術家王振瑋的布條裝置《山川縷縷》。

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藝術裝置《一起生活》座落在貓空纜車終點站周邊。

屬於大家的藝術祭

里山川公共藝術計劃,從一開始著重指南宮百年山川祭典,到後來形塑出區域型品牌,串聯起貓空,深入整合與活化三貓地區,讓更多人理解這座百年宮廟與周圍廊帶。

創辦三年來,地區機關單位陸續參與無疑是活絡貓空的關鍵。不單讓貓纜原本例行保養維護日,因山川祭典而正常營運,臺北市立動物園也於今年建園110周年,主動加入這個區域品牌,並與政治大學一同籌辦臺北里山川永續論壇,且於動物園區內設置有關里山川的藝術作品。

未來,Jimmy期望能猶如基隆中元祭、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將指南宮的山川祭典納入文化部的無形資產。除了每年一次的藝術祭,環境劇場平時亦能有各式表演團體登台上演定目劇或小劇場,讓國外觀光客慕名而來。並將里山川歷年固定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數量擴大,延伸至參拜路線,使藝術祭形成一場冬季盛會。

接下來,他還想了更多可能,包括為指南宮著名的求夢空間「祈夢房」開發一系列遊程。搭配著由市府觀傳局與指南宮、市立天文館合作的夜觀星活動,晚上還能居住在指南山上精美的祈夢房,等著呂祖(呂洞賓)入夢指示,睡醒後則有解夢人剖析夢境涵義,帶來新奇體驗。

這位台灣創意和設計界的關鍵推手說,希望固定每年冬季,整個木柵貓纜的廊帶都會因里山川公共藝術計劃而串連起來,「絕對不能讓里山川因沒有政府資源就停掉,一旦啟動就要讓它能夠持續做下去。」讓這不只是指南宮的里山川、台北市的里山川,而是台灣人的藝術祭。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 & 編輯/葉聖博 攝影/鑾 圖片/桔禾創意 提供
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
  • 文字 & 編輯/葉聖博
  • 攝影/
  • 圖片/桔禾創意 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