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台灣第一個鼓勵移民工書寫的獎項移民工文學獎停辦了兩年多,於今(2023)年重啟。在移民工的口中,都暱稱它為「買塊地」文學獎,除了因「Migrant」的諧音,更因為得了獎金就有機會在家鄉買下一塊地。文學獎的存在不只是為了讓移民工有空間能述說自我,更是為了讓台灣人看見,移民工的故事也是屬於台灣的故事。

三年前,移民工文學獎創辦人張正以文宣告:「從2014年舉辦至今的移民工文學獎,要暫時休息一下,大家都累了。」

移民工文學獎從2014年開辦,由曾任《四方報》總編輯、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創辦人的張正所舉辦,是台灣首個以移民工為主題的書寫獎項,在台移民工迴響踴躍,投稿件數曾經高達600多件。2020年,第七屆移民工文學獎頒獎典禮完後,張正宣布停辦。也因此,於2023年重啟的第八屆別具意義,是重生的一屆。

張正過去所負責的《四方報》以東南亞五國語言報導在台移民工新聞,其特色之一是提供讀者投稿,投稿意外地踴躍,他形容:「等於挖了一個水池,導引東南亞移民、移工主動將生命史化為文字流進來。」2013年,辭去《四方報》總編輯一職後,張正想另闢一個水池,讓移民工的書寫持續下去,「而文學獎,似乎可以讓這些作品的生命延續得更久一點,為這個時代留下幾頁被忽略的歷史。」

移民工文學獎創辦人張正。(攝影/吳昭晨)移民工文學獎創辦人張正。(攝影/吳昭晨)

長期關注東南亞移民工的張正知道,來自移民工的親身經驗、卻鮮少出現在台灣人視角裡的台灣故事,值得被記錄下來。

「這不僅是替他們(移民工)紀錄,也是為台灣紀錄。」移民工文學獎的英文名為「Taiwan Literature Award for Migrants」能推敲其企圖,「這些人是台灣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學作品也算是台灣文學。我們想『攪亂』台灣文學的概念。」

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民國112年10月,在台移工人數高達75萬人,是僅次於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的第四大群體。但大多數台灣人對於移工的認識依舊生疏、淺薄,就如同很少人知道,緊鄰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有條印尼街。

台北車站旁的印尼街,是城市中重要的東南亞社群據點之一。(攝影/黃銘進)台北車站旁的印尼街,是城市中重要的東南亞社群據點之一。(攝影/黃銘進)

延續多元初衷

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轉交由「英雄旅程」主辦。

英雄旅程總經理謝易芸坦言,在負責籌辦前,對台灣移民工也不甚了解,她是以身為母親的角色設想這群移民工,「移工只是移居的工作者。我的孩子未來也可能在國外就業,成為移工,這並不是個不好的稱呼。台灣自詡民主人權的社會,但事實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努力,從紀錄片《九槍》就能看到那個距離。希望透過文學獎,讓更多人關注、認識他們。」

英雄旅程是瀚草影視的關係企業,主要業務為劇本開發、影視人才培育。瀚草影視為將事業拓及東南亞,也開始製作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籌備兩年,今年10月剛完成拍攝的《化外之醫》,便是講述一位越南醫生來台照顧母親,不得已打黑工卻面臨醫療糾紛的故事。製作過程中,謝易芸認識了張正,也才知道移民工文學獎一路走來的歷程。

「英雄旅程本來就在找題材,也希望挖掘更多東南亞故事,我自己也很被燦爛時光書店的張大哥(張正)、雲章感動。」謝易芸沒有太多猶豫,決定續辦移民工文學獎。

移民工文學獎每年的作品集都會出版成冊,至今已出版七本。(攝影/黃銘進)移民工文學獎每年的作品集都會出版成冊,至今已出版七本。(攝影/黃銘進)

英雄旅程總經理謝易芸(左)與團隊夥伴曹薰予(右)。(攝影/黃銘進)英雄旅程總經理謝易芸(左)與團隊夥伴曹薰予(右)。(攝影/黃銘進)

去年4、5月確定接手後,謝易芸立即著手申請文化部補助,今年1月確定獲得補助100萬,但早在公布補助名單前,她就已經下定決心,「投計畫時,我就已經跟老闆(湯昇榮)講好,就算文化部沒有給補助,我們也要做。」而老實說,補助款僅能負擔整個活動的一部分。

謝易芸細數移民工文學獎繁複與多項支出給我們聽。「從徵件開始就要做網站,網站需要有泰越菲印緬五國文字,所有內容都需要翻譯五次。收件後,會先經過母語老師初步評選,每一個語言至少兩位。進入複選的文章,再請翻譯翻成中文。」不同語言還有不同行情,「緬甸雖然入圍作品最少,但因為是特殊語言,翻譯費是最貴的,可能是其他語言的1至2倍高。」謝易芸補充說明,本屆的翻譯工作主要與中央廣播電台的翻譯老師合作,央廣也會協助推薦翻譯人選。

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的賽制,大致沿用前幾屆的模式,特別是希望藉由更多元的視角進行評選而設立的青少年評審獎,由錄取的五位青少年擔任評審,票選出三件作品,本屆獲獎的分別是สุชาวดี จะพือ的泰語作品《我是誰》(ฉันคือใคร)、Roniel D. Molina的菲律賓語作品《母親》(Inang)以及Nguyễn Nhật Huy的越南語作品《冷凍貨櫃》(Thùng lạnh)。而所有的得獎作品皆收入於書籍《草──榮枯有時,復返有時》之中。

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的五位青少年評審。(攝影/黃銘進)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的五位青少年評審。(攝影/黃銘進)

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得主們。(攝影/黃銘進)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得主們。(攝影/黃銘進)

多元,是移民工文學獎的初衷。張正還特別提醒謝易芸與團隊,複選作品盡可能讓泰越菲印緬五國比例不過於懸殊,更別說獨漏哪一國。他笑著說起前幾屆的趣事,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還有觀眾票選機制,結果菲律賓的觀眾過於熱衷參與造成意外當機,最終也沒有獲獎,導致第二屆的菲律賓參賽者銳減。

張正澄清,平衡不是為了主持正義,而是讓多元國族齊心參與,「頒獎典禮上,他們常常說,很榮幸代表自己國家獲獎。」

在評審方面,同樣秉持多元。除了作家、學者,張正特別在意社運工作者,顧玉玲、陳素香等人都曾參與移民工文學獎評審。而由英雄旅程接手的第八屆,則明顯影視成分濃厚,包括以《富都青年》奪下金馬影帝的吳慷仁、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導演唐福睿,還有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林韋地、長年投入新住民議題的教授夏曉鵑和前文化部長暨作家龍應台。謝易芸笑著分享,評選現場很有趣,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堅持,「龍老師在意文學性,慷仁、唐福睿比較關注改編成劇本的完整性。」

把家鄉的文學夢搬到台灣

作家龍應台給予最高評價的正好是首獎作品——武艷秋的《玫瑰的回憶》(Ký ức hoa hồng),書寫移工陪伴看護對象慢慢走向盡頭的故事。這是武艷秋第二次獲獎,2020年的第七屆移民工文學獎,她以《殯儀館前鳥鳴聲》同樣獲得首獎。來自越南的武艷秋,從小就是愛讀書的小孩,高中時經常騎著腳踏車到小鎮的圖書館借書,「我喜歡讀散文,讀到動容的故事,我會跟著人物一起難過,情緒跟著主角起起伏伏。」問起喜歡的作家,她有點靦腆地說,就是龍應台,「那時候結果還沒出來,想到她一定會讀到我的故事,蠻開心的,有沒有得獎都沒關係。」

採訪中,可以感受到武艷秋的細膩敏感,她說,小時候家裡沒錢買書,就靠自己的想像力編織故事。而這兩次投稿移民工文學獎的創作,她也都是藉由想像,揮灑靈感。送小孩出門上學後,有空便拿起手機將靈感輸入,她說手機方便,剛嫁來台灣時,在師大華語中心上課時間,她也靠手機隨時隨刻播放課堂音檔複習、寫作業。

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首獎,由來自越南的武艷秋以《玫瑰的回憶》獲得。(攝影/黃銘進)第八屆移民工文學獎首獎,由來自越南的武艷秋以《玫瑰的回憶》獲得。(攝影/黃銘進)

雖然在文學上多次獲獎,但武艷秋最希望的還是工作:「一個自由的人是經濟自由,不管拿到什麼獎,那不是最重要。我最大的目標是有個穩定的工作。雖然老公叫我不用煩惱這個問題,但我沒辦法。」

以作品《打磨:石也能成玉》獲得評審獎的陳業芳也心繫有份工作,打磨,講的是婚姻,也是人生。來台十餘年,陳業芳的台語比許多台灣人輾轉(lìn-tńg),在頒獎台上的一句「我不知道怎麼用印尼文翻譯『哭枵 』(khàu-iau)這個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彷彿也是她笑看一路走來辛勞的人生態度。

「我想像卡蒂妮女士(印尼著名的女權運動家)一樣獲得解放。等我的孩子們以後上學了,我就必須能夠養活自己了。」——《打磨:石也能成玉》

在印尼求學時,陳業芳的文章就經常得獎,也曾想投稿雜誌社。但文學夢在來台工作後,不得不中斷。後來結識現在的丈夫,忙於家務之餘,她再次追尋起夢想,用舊課本自學中文,不懂的,就問Google,後來果真找到仲介所的翻譯工作,如今在市府單位擔任移工諮詢人員。

今(2023)年的評審獎得主,來自印尼的陳業芳。(攝影/黃銘進)今(2023)年的評審獎得主,來自印尼的陳業芳。(攝影/黃銘進)

「我想讓更多新住民知道,即便我們不是聰明的人,但只要盡力、努力,我們也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陳業芳的工作,讓她接觸到許多在台移工的處境,投稿文學獎的初衷是希望能鼓勵到這群移民工。第一次參賽的她笑說,本來只期望入圍,沒想到會得獎。問起得獎後的收穫,她說:「本來我離寫作已經很遠了,不太可能成為一個作家,但現在我有信心了,想繼續寫作。」下一個題目她已想好,要寫擔任移工仲介時所遇到的移工,關於他們在台灣的故事。

英雄旅程團隊夥伴曹薰予也被這些台灣故事所感動,回憶當初整理所有稿件時,那些不太熟練卻充滿情感的文字,讓她深受觸動:「我記得那時看到某一篇的前幾行文字,我整個人起雞皮疙瘩。原來台灣真的能幫助這些移民工,台灣與這群移民工是互相的關係。」

相互信任及依靠的關係,需要時間培養。問及籌辦移民工文學獎的長遠目標,謝易芸只回答:「持續做。因為持續做,(這個議題)才會被看見,才會有人關注。」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蘇曉凡 攝影/吳昭晨、黃銘進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蘇曉凡
  • 攝影/吳昭晨、黃銘進
  • 編輯/Mion
  • 核稿/郭振宇
蘇曉凡

蘇曉凡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有感於文字的重量。曾任《VERSE》資深編輯、天下雜誌記者、風傳媒編輯、娛樂重擊特約採訪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