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大社宅藝術展!18件藝術裝置、5大工作坊:「廣慈社宅公共藝術展」打造千戶共居烏托邦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展以「We Are Home」(我們在家)為主題,醞釀五年多,此次藉由影像與裝置等各種媒介,形塑北部社宅藝術盛典。
規模居臺北市之冠的廣慈社宅,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將於園區內盛大舉辦「We Are Home: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成果展」,為醞釀五年多的藝術長跑,迎來壓軸高潮。此地前身為廣慈博愛院、福德平宅,本具濃厚的社會公益色彩,主辦方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及策劃單位禾磊藝術,因而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於關係美學、環境美學的手法,以便凝聚1500多戶居民及周邊鄰里,讓背景殊異的人們共同感受「我們在家」的認同與歸屬感。
展覽不僅以影像精華呈現5大「藝術社會工程」系列工作坊,如何透過長時、帶狀的社區實驗課程滲入居民日常、消弭彼此隔閡,更將現地展示2件展期限定創作、18件永久性及臨時性裝置。從藏身於角落和過道的精神旗幟、神秘圖騰、混凝土浮雕,氣勢恢宏的雕塑、地畫、壁繪、廊亭、竹甬道,一直到《遷徙博物館》聲鏡劇場,多樣化且貼近在地的藝術創作,將帶領人們看見廣慈,也看見自己似曾相識的遷徙故事。
北市社宅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周邊,發展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亦曾處於瑠公圳支渠末端,帶有濃重的邊陲性格。但遲來的文明,也使這裏成為都市發展的夢想之地,屢有新建設落成,社宅前身更為低收入戶的福德平宅、收容各種弱勢者的廣慈博愛院,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及今日社會住宅的社經脈動,也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
社宅本身,佔地達6.4公頃、逾1500戶,固然有社經弱勢者入住,但也不乏附近就業、上學的一般居民。為促成社區的對話、了解與相互肯認,「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2020年正式啟動時,便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環境美學,並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藉此一步步形塑新廣慈人對家的認同,並鍊繫起新住戶與舊社群、社宅與社會、人與環境間的疏離關係。當有形的廣慈建物拔地而起,無形的情感構造物,也因藝術的介入而紮穩地基,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
不只是永久裝置
取道福德街進入園區,來到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藝術之旅於焉展開。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生生不息》以「圓形」借喻「圓滿」的概念,為展覽破題,卻也彷彿暗示著,構成圓的無限個點,即是完滿關係背後需一點一滴投注的情感、心力和時間,一如帶狀進行的五大「藝術社會工程」工作坊。
右轉東穿廊,可先了解藝術社會工程的始末與核心理念,並觀賞「藝術活水」私廚計畫和「大量交織」計畫的精華片段。前者以婦女中心扶助對象為創作主體,重現每位女性心中的經典家常菜,同時也能看見彼此並連結彼此。後者則營造出換書、換食譜、換手藝……,無所不包無所不換的創意交流場,連展出的藝術家陶偶、盤器或畫作,也曾逐月徙轉於多位觀展者家裡,成為遊牧中的物件,一期一會式的美好陪伴。
移步至社宅1區的一樓,有「進駐創作」的影音紀錄。九組國內外藝術家,接棒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打造出一連串專屬廣慈的微型藝術展。在此,觀眾也可一覽「社會處方箋」計畫,如何透過《廣藝角》、《「寂一也地‧寶島之身」即興藝術共融場》、《樂音療癒場》三大工作坊,打開參與者的肢體與感官,帶他們敏銳覺察當下的身心狀態,學會觀照自我。
登上三樓露台,棚架、植栽牆和雨水回收裝置一應俱全,這座社區療癒花園,實為「綠色行動」累積超過一年的成果。當青草療癒課程從立冬回返冬至,當夏天的美人絲瓜、冬季白蘿蔔輪番茁長、開花、結實,學員間的互動,也漸漸從拘謹轉為熱絡,彷彿燦陽、沃壤和雨水不僅可滋育眼前的植物,更能潤養個人與家庭的幸福、鄰里關係的融洽,讓一個綠色社群向下扎根並迎空盛放。
從巨幅掌紋地畫到詩意植物浮雕
室內外18件實體裝置,多數來自台灣,亦不乏日本、荷蘭遠道而來的創作者。禾磊設計梁豫漳,選在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接壤處,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返家者們偶遇、寒暄的重要節點。北端遙相呼應的《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出自嶼山工房林聖峰之手,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不僅模糊了建材的軟硬之別、內外之分,日升月落間,更如一幀幀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其餘戶外作品,也細膩回應周邊特殊的地景、植被和民俗文化脈絡。南面入口處徐永旭的《光之巢》,用略高於人身的高溫陶作,構建出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靜靜躺臥在角落青草地一隅,他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與林隙篩落的光斑,產生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同以植物為靈感的尚有偶然設計曾令理,數株不鏽鋼雕塑組成的《孢燈》,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與基地西緣的綠意相映成趣。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繪製的祈福符文,定名為《祝》。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鑲嵌了巨幅地畫《書寫未來》,當居民向下眺望,便可讀出「描繪掌紋」的意涵,萌生對將來的渴盼。不遠處飄揚的旗幟《揚揚》,是由蔡慧盈操刀的「社區精神旗幟」,藉由邀請居民共創,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以作品傳遞理念
步入建物,可探索更多貼合空間屬性、地方脈絡的藝術品。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大廳牆面上的繪畫《共生》,由鄒駿昇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也將是日後唯一一件無需預約參觀的室內作品。
行至社宅2、3區,吳芊頤兩件《窗光漫遊》絢麗而透光的燈箱、窗貼,看似風格當代,實則跨越今昔,同步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步登公寓的鐵窗花等在地符號。信義南港少年服務中心由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鼓舞出入其中的極限運動少年們,勇於迎向挑戰,破浪前行。
含納眾多社福單位的衛福大樓,也雲集最多作品。首先是兩件與「海」有關的創作:山由社《描海》,描繪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們適時拋開成見,切換至嶄新的視點;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試圖喚醒人們記憶中表情萬千的大海。
五樓社福中心,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和同由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概念和姿態各異,卻不約而同想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 三樓南區輔具中心、七樓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壁面,懸掛《請跟我說》和《廣慈的天空》兩件抽象、幾何風格的畫作。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特地在繪畫中選用四獸山繽紛色彩,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遷徙博物館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的竹編裝置宛如翻湧、流動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人們恣意地穿梭其中。重頭戲《遷徙博物館》,為國內外藝術家的跨界合創。木造本體,為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木構和聲學技術,所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此外,策劃團隊也將擇日舉辦「廣慈1500生活節」、「藝起共創安心社區」座談,以多元且饒富趣味的活動形式,引領民眾親炙廣慈的魅力,並激盪出對社宅公共藝術的未來想像。不論你是藝術迷、建築控,或純粹對四獸山腳下的社宅充滿好奇,2025年初,就是您踏訪廣慈的最佳時點!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起點: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4巷38號)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