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永續新典範:走進花蓮「洄遊吧」,體驗獲國際認證的食魚教育
坐落在花蓮七星潭岸邊的「洄遊吧 Fish Bar」,是台灣首個食魚教育體驗中心,從產地到餐桌,帶領民眾認識台灣的魚種,並選擇對海洋資源友善的食魚方式。創辦人黃紋綺從2016年創立至今,秉持「對環境友善也能永續經營」的理念,在2024年12月拿到國際B型企業認證(B Corps)。
黃紋綺母親的家族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身為台北人的她,每到寒暑假都會來到外公家,跟著表哥表姐在海邊玩,看著大人們在漁場工作捕魚的樣貌。是七星潭的海跟花蓮的土地,讓她愛上海洋,影響了她往後的人生——大學及研究所選擇就讀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而後回到花蓮創立「洄遊吧 Fish Bar」。
從知識到體驗到商品
黃紋綺坦言,最初就已確定三個營運面向,販賣冷凍生鮮及文創商品的「洄遊鮮撈」、活動體驗課程的「洄遊潮體驗」,以及魚類知識資料庫的「洄遊新知」。然而回到地方創業得要接地氣,僅有學術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黃紋綺開始每天早上五點到魚市場看漁民如何挑魚、殺魚、賣魚,結束後到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參加解說員培訓,學習如何跟一般消費者溝通海洋教育,也訪談漁村裡的長者們記錄他們的知識經驗。經過這些累積,洄遊吧才能將如此豐厚的漁業資料庫及文化,轉譯成活動體驗及商品。
來到洄遊吧食魚體驗館,遊客可以領取尋寶圖,在整棟的室內外空間一關關地完成任務,透過好玩的互動認識到台灣周邊的36種魚類、常見漁法等。洄遊吧在商品包裝設計中也巧妙置入魚類知識的小問答;冷凍生鮮魚貨外包裝上的QR Code掃描後,能看到魚種的介紹、產地、捕撈模式,甚至建議料理方式,讓產品不僅能吃能用,更達到教育目的。當然也能直接報名體驗活動,在他們專業有趣的解說下,從認識魚、捕魚技法到親自DIY料理當地新鮮魚貨、享用魚料理,吃喝玩樂之餘,也完整地學習到對海洋永續友善的食魚知識。
落實食魚教育
2024年對洄遊吧來說是既挑戰又豐收的一年,原本食魚體驗館整棟重新裝修完畢,預計在4月開幕,卻遇上大地震,地裂、爆水管等損壞嚴重,黃紋綺幽默地說,「每天開門都有小驚喜迎接店長。」外地的遊客進不來,好在仍有許多花蓮的政府單位、學校單位的校外教學或是企業參訪來到洄遊吧,讓他們穩定經營下去。
與酒廠共同研發推出的鰹魚琴酒,以煙燻鰹魚魚骨、稻米釀製,並加入馬蜂橙葉,入口清新柑橘風味撲鼻,尾韻是溫潤的醃製柴魚香,獨特的風味讓它在今年榮獲2024 World Gin Awards世界琴酒大賽金獎 (Contemporary Style Gin)。2024年12月,洄遊吧更獲得國際B型企業認證(B Corps),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食魚教育服務獲得認證的企業。
獲獎雖然開心,然而最讓黃紋綺感到成就感的是,看到客人把食魚教育的概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位媽媽說,以前帶小朋友出門,看到楓葉紅了,他會知道已經秋天了,但是參加過我們的活動後,媽媽帶孩子去傳統市場,看到很多鬼頭刀,就知道現在是秋天的季節。這是我覺得最難得的。」
如今回到花蓮已經八年,黃紋綺很感謝花蓮的自然環境給予的一切,更感謝創業一路上遇到的這群熱愛海洋的前輩及團隊夥伴,共同為了這片土地及海洋努力著。黃紋綺期許未來能把洄遊吧的經營模式與其他像是養殖文蛤的生產者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課程及商品方案,持續推廣環境友善與永續經營的理念。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8 「愛上花蓮的 20 個理由」,更多關於花蓮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